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朗读、默读》课题研究

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朗读、默读》课题研究

时间:2013年09月05日作者:xie来源:教视网会员提供点击: 【字体:

公开课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读的太少了!那是不是读多一点就好了呢?其实并不然。在我本人及同行的一些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虽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学生朗读时的“唱读”或“一味大声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时,老师不满意学生的朗读,便开始指导:‘请带着激动的心情将这一段读出来’,或者是‘请用悲伤的语气读’等等,这都是从技巧上直接入手来指导朗读,学生无法“披情以入文”,所以总感觉教师虽是激情澎湃,而学生却波澜不惊。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朗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

教师在朗读中应起好主导作用,千万不能因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而一味地放任学生自己读,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都还不够丰富,这个时候,老师便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文本对话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巧妙点拨,循序渐进,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层加深。这样,学生在这种深入品味中,才能读得一次比一次有感情。

如:二上《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用不同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在读好课文中小柳树瞧不起小枣树的话之前,应先充分理解小柳树的“漂亮”和小枣树的“难看”,有了这种对比,小柳树话中流露出的得意、骄傲之情才能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朗读中。因此,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上节课学生画出的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通过初读,获得小柳树“漂亮”,小枣树“难看”的整体印象。再具体到重点的词语,如“腰细细的、绿绿的、真好看!”“弯弯曲曲、光秃秃”等词语和标点符号,品读出小柳树的美和小枣树的难看。有了这种对比,老师再引导:“你们能想象小柳树说这话的时候是一幅什么样子吗?”(预设:骄傲的、神气的)“请你用这种语气来读读。”至此,有感情地朗读小柳树的话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应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 。

二、 寻找提示语,帮助学生感悟朗读。

其实,语文中有很多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有比较明显的提示语,可以提示学生找到朗读的感觉。如: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这三句话中的“低下头、温和、实在忍不住”等提示词语对指导学生的朗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指导朗读之前,先让学生理解小柳树为什么“低下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会“低下头”说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小柳树当时羞愧的心情,自然读得比较小声,带有惭愧之情。而“温和”一词,让学生换个词语就是“温柔、亲切”,用这样的语气读,充分体现了小枣树的宽容、大度,再和之前小柳树嘲笑的话对比朗读一下,两个不同的形象便显而易见了,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三、尊重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地位,读出层次。

朗读指导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这一点毋庸置疑。课堂教学中,一、二课时中朗读教学的梯度一般有这样的呈现:①、范读——②、自由读——③、指名读——④、齐读。这条路径一般是为了第一课时中的“读准确、读流利”的目标达成。范读是正音、情感熏陶的一个有效途径。自由读,是为了让学生有亲自尝试的过程,读完后也可交流哪些是难读的句子,进行着重指导。指名读,是为了更客观的发现问题而加以指导,最后的齐读应达到“准确、流利”的目标。第二课时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觉得,前提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可采用①、自由读——②、展示读——③、齐读的层次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评价都可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时,在展示读这一环节,曹乐同学读描写小枣树难看的语句时,看到他的表情,我这样评价:“曹乐读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了,怪不得读得那么有感情,我们也像他那样来读一读。”通过成功的“展示读”再推动“齐读”,体现了由“个别”到“整体”的层次。

总而言之,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少用齐读,是使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良好途径。在自由读,个人读等不同读法的过程中,考核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否到位,尊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在竞赛中促使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这些,都是齐读无法体现的。课堂上,读的方式富于变化,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作用。如教师范读后,为了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可邀请学生来和老师竞赛,或说上这么一句话:“也想像老师这样读吗?来,试试!”初读时,我们可采用“轻声自由读”、“默读”、“跳读”、“同桌互读”等,再读时可采用“速读”或“大声放情读”,品读时则需要“细嚼慢咽”,我们可鼓励学生“表演读”“分角色读”,还可“想象读”,读前老师不妨来一句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就读得更有味道了!”总而言之,富于变化的朗读形式,加上教师充满智慧的引导语,会让学生更加乐于朗读。

四、 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过去老师对朗读的指导,往往局限于理性的感受,如:这句话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那句话应该读出伤心的语气等等。学生很难真实地感受到高兴语气怎样,伤心的语气怎样,因而也难以理解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文字的美。现在许多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学生朗读的方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模式:那就是用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朗读的最佳感觉,体会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如:《一株紫丁香》这一课,正是运用这一方法,把朗读指导到位的。诗歌中有这么一小结:“踮起脚尖,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往往只注意了字音正确,声音响亮。这是一般朗读的要求。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朗读,这样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因而,当第一个学生大声朗读完了以后,轻轻地对他说:“如果这样读的话,就不是“踮起脚尖”地走了。想想看,应该怎样朗读。”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读得太响了,应该读得轻一点。果然,第二遍朗读感觉好多了。然后,学生比赛朗读,挑战朗读,直到学生读美,读妙为止。通过老师这样恰如其分的、饱含鼓励性的评价性语言,一方面学生在老师饱含鼓励性的语言的激励下,求知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老师的这些评价性语言,其实也即指出了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前进的方向。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起传统的“读出高兴的语气,读出伤心的语气”不知要形象几倍,要生动几倍。

诚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实验老师潜心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把朗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49.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