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桥》教学偶得

《桥》教学偶得

时间:2013年09月16日作者:xie来源:教视网点击: 【字体:

快要上16课《桥》了,怀着一种手捧“碧玉”,必得好好呵护的心情,准备好好备课。像这样经典的课文,可不能糟蹋了。

这篇课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一、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二、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两点,应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习得,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翻开课本, 一幅生动的插图扑面而来:汹涌肆虐的洪水,如无数张牙舞爪的白色恶魔,即将吞噬那惊慌失措的人们……一个老汉怒目圆睁,从人群中揪出一个年青的小伙子。看着这幅画,我不禁拿起了笔,写下了自己观图后的感受。突然,一个念头在脑中一闪而现:何不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呢?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又可以练笔,何乐而不为呢?或许,他们也可以写得很精彩……

影视时间,我让孩子们拿出了课本,直奔主题。既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任何言语的铺垫,直接观图写作。只见有的孩子定睛看了后,便奋笔疾书了,我知道,这是优生的表现,他们思维灵活,表达能力强。另部分学生略加思索后,也开始动笔写了。剩下的那部分,则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我轻声提醒到:“如果实在无法下笔,可参考课文中的描写。”学生一听,立即到文中去搜寻了。不久,全班都已动笔写了。下课时,我把作业收了上来。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内心不禁欢呼雀跃!怎么就写得那么好呢,有的甚至可以和课文中的语言媲美啊!如:

描写洪水的:

正当村民们熟睡的时候,雨开始大起来了,就像天帝愤怒地往凡间泼着水。人们惊醒的时候,为时已晚,洪水已经涨了一米多高了。(易山)

山洪像无数匹发狂的野兽,争先恐后痉挛一般扑向村庄。(谢淑琪)

洪水露出狰狞的面孔,带着死亡渐渐逼近。(莫泽楷)

洪水像千万匹马浩浩荡荡地奔腾而来。(郑天泽)

洪水像滔天巨浪一样,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它像饥饿的猛兽一般,疯狂地吞噬着所有生命。(徐欣欣)

黎明的时候,大雨突然来袭。气势凶猛的洪水像发疯的禽兽一般狂奔而来。洪水冲打着光秃秃的树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黄田)

雨下得那样大,好像在为洪水喝彩。(梁翊翔)

黎明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不久,山洪就来了。狂风卷着雨水就像鞭子似的抽打着人们。死亡正在一步步地向人们逼近。(刘昱志)

描写人们的:

村里的乡亲们像被狼围困的鹿一样,着急地向通往求生希望的木桥跑去。(欧阳君怡)

肆虐的洪水掀起了一阵阵狞笑的浪花,企图吞噬人们的生命。湍流击打着人们的大腿,使人们难以前进,以前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现在变成了人们的葬身之地。(易山)

人们惊慌失措,像惊弓之鸟一样挤来挤去。只见一个老汉紧皱眉头,心情万分紧张,用沙哑的声音指挥着人们。大伙紧紧地盯着老汉,等待着安排。(黄田)

这是学生在完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自由创作,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生疏,有的甚至运用得很好。课堂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问:“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呢?”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这句话写得很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难道仅仅是因为它运用了修辞,这个句子就变得好了吗?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上出语文味呢?在课堂上,我尝试了这样做:投影出学生自己写的片段,并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来写。一个学生说:“我在观察了课文插图后,知道山洪来得很猛,情况十分危急。我想把山洪的迅猛写得生动、形象些,便想到了一些类似的声势浩大的场面及词语,如万马奔腾,铺天盖地等。”说得多好啊,我紧接着说:“是啊,课文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读一读,好吗?”学生读了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后,便顺势引导学生从这些语言中品味洪水的迅猛及当时情况的危急。并把文中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变化:洪水越来越猛,从‘一米高’到‘腰’再到‘胸膛’,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一教学过程并未花费太多时间。

我想,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值得教给孩子们的是:文中短句的表达效果。如何让学生领悟呢?为此,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当学生读到课文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时,声音虽然比以往大了点,但并没有感情。我趁机出示了易山所写的这一句:正当村民们熟睡的时候,雨开始大起来了,就像天帝愤怒地往凡间泼着水。我让学生先齐读了这两句话,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异同。一个学生说:“这两句话都是写雨很大。”“嗯,这是它们的共同点,都在表达雨下得很大。那有什么不同吗?”略加思索后,另一个学生说道:“课文中的句子比较短,易山写得比较长。”“一长一短表达的效果会有何不同呢?我们再用心读读这两个句子。”学生读后,马上有人举手了,“老师,我感觉课文中的句子读来更使人感到紧张,好像容不得停留。”“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课文中的‘像泼。像倒。’这两个句子,就叫‘短句’。(板书)同学们,作者为什么如此吝惜自己的笔墨,为什么不像易山同学那样写呢?”“这样写,让人更加感受到情况的危急。”“这样写,更加体现了雨势很大,为后面山洪的爆发做好铺垫。”“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运用这短句来渲染一种气氛,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带着这样的理解,我相信同学们再来读这段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的朗读急促而有力。

反思:

这一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方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让学生亲自尝试了表达,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再来对比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就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做,比老师直接追问或生硬灌输来得更巧妙,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在上课前的练笔中,优生发展了写作能力,中下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表达,也起到了一个自学、积累的效果,还能让练笔成为课堂上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是一举多得!多让学生动笔写吧,这样“自悟”的过程比教师单方面的教更实效!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86.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