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冗繁削尽留清瘦——抓住主干,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冗繁削尽留清瘦——抓住主干,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14年05月24日作者:佚名来源:教视网会员点击: 【字体:

【摘要】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空中面面俱到,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直奔中心,抓住核心知识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凑的课堂中提高语言表达、思维、理解、想象等能力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题眼  关键词  重点句段  传神之处  耐人寻味处

自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为人所熟悉,各地掀起一片课改热潮。然而,审视我们现在的某些课堂,却不难发现:教学形式改变了,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于肤浅,以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在课堂上添加音乐、表演、图画等元素。这些画面与音效堆积,语言文字的训练却没落到实处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是低效或无效的。“贪多嚼不烂”,数不清不分主次的知识塞在学生的脑袋里,反而会使大脑“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将成为空话。

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简约的,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才是课改精神的精要所在。面对包含许多知识点的教材,我们必须懂得分清主次,如“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般从主干抓起,以点带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节,枝枝丫丫,保留住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是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空中面面俱到,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直奔中心,抓住核心知识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凑的课堂中提高语言表达、思维、理解、想象等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削尽冗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就以阅读课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题眼深思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的题目文字精练,内涵丰富,就像人的眼睛一样醒目传神,或高度概括着文章的内容,或揭示着文章的主旨,或暗含文章的重点,具有提纲挈领之功能。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突破口,藉此可使教学中各个难题迎刃而解,让教学目标的达到变得水到渠成。

现行小语的课文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文题。如《给予是快乐的》中的课题提示了文章的主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课题暗含了文章的写作主线,又与课文中多次出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遥相呼应。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我在备课时发现其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道理,又启示了文章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就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提出不少问题,“‘我’指的是谁?”“什么叫弱小?”“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由“题眼”引发的一连串问题细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理解重点文段,着重让学生明白“萨沙能保护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他不是最弱小的。”及“弱小是相对而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帮助比我们更弱小的人”。

这样抓“题眼”导全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题眼”为点,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了解内容,清理文路,明确重点,体会中心。

二、“窥一斑而见全豹”——抓住关键词感悟

我们的课文,常常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起到了点明文章的情感或概括文章的内容的作用。小学语文中,像这种能通过抓一个词统领全篇的课文也有不少,如《观潮》,可紧扣“天下奇观”一词来展开;《日月潭》一文,可紧扣“风光秀丽”一词来引领全篇的教学。这样以一词带全篇,全篇皆活。

《白鹅》这一课,开头处有“高傲”一词,这一关键词语高度概括了白鹅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这个关键词分以下几步教学:1学生自读自悟,读通全文,找出能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高傲”。2、再让学生找出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鹅的高傲。3、从描写白鹅的高傲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4、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我抓住“高傲”这个关键词来教,既很快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阅读与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种抓住关键词教全篇的方法,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学生不但能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精妙,且学得精,学得好,省时高效,一举多得。

三、“一语为重百金轻”——抓住重点句段精读

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么多的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文章的语句是有主有次,有关键处和平缓处的。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警句是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抓住这些句子设计教学主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是的,许多作者常常在文章中精心安排了言简意赅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重点句段,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因而,抓重点句段教学不失为一个提高课堂实效的好方法。但现在不少教师唯恐对知识点有所遗漏,没有对重点进行突破,全篇文章不分主次地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反而让精疲力竭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教学时可以把握住这蕴含中心的重点句,就能借此对全文抽丝剥茧,进行层层剖析。

《葡萄沟》一课,课文结尾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一句概括全文的主旨,我只需要抓住这一句,让学生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就可以纲举目张,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内容,再通过对优美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抓住重点的句段品读,能借读出重点处的深情来体会全文的深情,借读出重点处的意境来体会全文的意境,让重点段落充分发挥辐射全文的作用。孙双金老师讲授的《二月映泉》就是很好的范例。

师:又一个中秋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伺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地……

生:(接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在这里,孙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范读,抓住重点句带动学生进入人物的感情氛围中;通过凝炼的导语,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有感情朗读,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课堂就能变得紧凑而高效。

四、“形散神不散”——抓住传神之处理解

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题眼、关键词、重点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句,教这些课文时是否就要串讲呢?不是的。一篇课文可以没有提示内容主旨的明显的句段,但一定会有明确的中心点、总特点或情感主线,它就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只要我们以能细心研读,不难找出这个传神之处。

有些文章行文间有一条恰当的线索,像“彩线串珍珠”般把杂散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这就可以以线索为主干,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作者游览的线路作为主线;有一些文章“形散神不散”,通篇就写出事物的一个总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教学,如《搭石》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充气雨衣》中的“思”;还有一些课文,会在细微之处安排一些看似普通随意的句子,虽未能像关键句一样揭示文章主旨或概括大意,但这些字句像“藤”,顺着这根“藤”往下探,就会摸到硕大的“瓜”。

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第二段的“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一句貌似普通却不寻常,因为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因为“不肯随遇而安”,才会“慎重地选择住址”,再“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才有出名的舒服的住宅。“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处如神来之笔,一锤定音,为全文安排下写作的思路,让后面“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因此,抓住这存在于语言中的寻常之处的字眼来确定主要问题展开教学,既可以削减一些不必要的琐碎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凝练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表达。

五、“江流天地外”——抓住耐人寻味处拓展

一节好课,除了可抓住有形的关键字眼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挖掘耐人寻味之处来深化课堂教学也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就课文中的某人某事延展开来谈感受;可以抓住文章富有特色的篇章结构,触类旁通,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可以以文章的情感为抓手,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也可以用从课文里面认识到的思想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从课堂中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将知识课堂升华为生命课堂。

窦桂梅老师在上完《麻雀》一课后,认识到学生们已经被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动了,被作者的仁爱之心感动了。她有意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带着对课文的感受去选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其他作品,做到更深透地理解《麻雀》蕴含的主题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初步体会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表现。二是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思考今后如何用仁爱之心去感染人、影响人,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不难看出,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共鸣之中,她把这种艺术魅力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了学生的成长中。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堂的教学实效得到充分的显现。

应当注意的是,课外拓展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它是从课堂引发的,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切不可忽视文本自身的价值而盲目拓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的内容还有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但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抓住主干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避免一些“旁枝斜逸”给我们课堂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就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教学法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家栋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3、周成平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  江苏人民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96.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