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时间:2014年05月24日作者:佚名来源:教视网会员点击: 【字体: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最能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中如何使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是许多语文教师颇为困惑的问题。

一、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语文课程内容自身蕴涵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内涵十分丰富,一个个小小的汉字用它的点横撇捺无声地传达着民族文化,一篇篇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选文更浸润着对人的精神熏陶。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意识到在语言工具性的训练中所蕴涵的人文素养。因此,找准沟通两性的训练点,问题在于教师有没有发现这种训练点的眼睛和功力。

例如在教学《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老师如能敏锐地抓住了几个词语,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色彩,即“一张病床”、“一角天空”、“一扇窗户”,这三个含有“一”字的数量词短语就很容易让人与“孤独”联系起来。三个词语在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句话中,教学时教师如能巧妙地让它们集中呈现。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区别量词,又用这三个量词引导孩子们说话,训练表达能力,在说话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科里亚生病时的孤单、难受,自然激起关爱之情。情感的教育与感化就融人到“工具性”的语言训练中了。因此,不难看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结合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本中有丰富内涵的语言,应该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切入口。《窗前的气球》的这三个短语意象很丰富,透过“一张”、“一角”、“一扇”三个短语,让孩子们仿佛看到科里亚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无奈望着天空发呆的情景。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他觉得真没意思”,孩子们对语言就更加敏感了,情感也更细腻了。

所以说,发现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积累语言,丰富情感,能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实这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常用的方法。例如教学《玲玲的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如能牢牢抓住玲玲画画参赛过程中情感变化的句子,就可以让孩子们从玲玲身上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同时又让孩子们体会到按事情发展变化讲述一件事情就会有条理。

教学时,我们要避免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生硬的所谓人文性教学设计,淡化了语文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在辩证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下,力求“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让情感熏陶不露痕迹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朗读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让情感熏陶不露痕迹,是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段到高段,都是十分重视朗读训练的。

有感情朗读必须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师生之间产生一些触发灵感的对话。。  朗读指导的方法很多,讲读结合,读悟融合,我们老师要恰当运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三、丰富多彩的识字,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统一。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第二,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识字能力。第三,“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识字。”另一方面,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四、巧妙的问题设计能更好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理想的问题方式应该是——在理解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还应具有人文的色彩。  

“了解你身边的昆虫吗?你觉得他们该除灭吗?假如你是一只昆虫,给除虫人写一封信,说明你不被灭绝的理由”。

问题从人文的角度提出,“你了解身边的昆虫吗?你觉得他们该除灭吗?”——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突出的是情感价值。同时又侧重语文的工具性,“假如你是一只昆虫,给除虫人写一封信,说明你不被灭绝的理由。”这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表明了情感态度。这种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

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为依托,语言与精神统一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巧妙的问题设计能更好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在今天这样一个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提的背景和环境下,我们对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解就不仅仅局限于内容上,而且要渗透到过程和方法中,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一个目标理念。如何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关系,将是我们语文教学永远的课题。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具体的字、词、句、章等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积累,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实践与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准则,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真正做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95.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