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慢一点、贴心一点——语文课堂教学

慢一点、贴心一点——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13年09月11日作者:xie来源:教视网点击: 【字体:

自小语届刮起“语用”之风,继而占领各大核心期刊之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风向标”。我们学校确实在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也开始加大力度研究,整个课堂朝着更扎实、更严谨的方向迈进。教师的设计严密、理性,容量充实。学生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步伐,快节奏地动脑、动口、动手。教师充分彰显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地位,学生也能在课堂上书声琅琅、各抒己见,体现了朝小师生的良好素质。但是,纵观本届优质课比赛中的语文课堂,给我感觉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一堂课下来,似乎是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没有什么“不可预约的精彩”,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的生成”,甚至有些课,还让我感觉很“累”,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教学容量大导致教师和学生必须得“马不停蹄”?是不是教学设计过于严密和琐碎导致教师一边组织教学,一边还得拼命回想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就显得局促,不够大气与从容了呢?想起前段时间读到闫学评第九届阅读大赛的话,当时如遇知音,拍案叫绝。她是这样写的:

课堂40分钟真的一定要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吗?课堂节奏如此之快,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有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因此,在课堂的40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要将神经紧绷,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有时甚至要停一停,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

这番话让我明白,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群“儿童”,而且是一批“参差不齐”的儿童,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一堂课40分钟都在认真学习,他们的智力活动要有挑战的时刻,也得有放松、清闲的时刻。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贪多求全”,这样既累了老师,又累了学生。所以,我们不妨慢一点,拿出一些时间来鼓励、欣赏孩子,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棒的学习方法,花点时间在孩子中间推而广之,多好呢!教师的问题设计也得难易适度,不仅要满足优生的表现欲,也得照顾更多不是优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性。如能多点乐趣就更好了,那样会让孩子学得很快乐。

除了以上所说,教师要注重教学容量的适度和问题设计的难易适度之外,我们还要更贴心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备学生”。备课时,我们要有一种“将心比心”的心智模式,应该多问问自己:我们这样设计学生能乐于接受吗?他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现学习障碍后我们该怎样引导呢?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是不是采用另一种方式会更简洁、有趣呢?这些问题,我们在备课时都应该用心想一想。教师心里只有自己的教案,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惑,就会失去课堂的生成,自然难以擦出“火花”,教师与学生就很难真正的“融合”,师生之间还是会隔着一堵墙,这堵墙就是老师心里、眼里没有真正的学生造成的结果。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慢的艺术、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贴心的设计与引导,多一点立足于学生内心需求的肯定与赞赏,我们一定能打造出更生动、愉悦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才会实现更深层次的“教学相长”,我们才能幸福地牵着学生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75.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