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视网 > 文集 >

关于课堂评价的思考

关于课堂评价的思考

时间:2013年09月11日作者:xie来源:教视网点击: 【字体:

听了沈攀老师执教的《日月潭》,第一感觉是容量大,效率高,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扎实,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得以良好的发展,真的算是一堂优质课。这不仅与老师优异的教学设计有关,也与老师的个人素养有很大关系。

沈老师的课堂语言极其简洁,绝没有多余的废话,在引导学生时也十分严谨、恰当,就如经过精雕细琢而又不失自然,给人以清新、纯净之美感。在面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回答时,沈老师的评价语同样是简练而平淡的,很少做出特别惊喜、特别夸赞的评价,这样做好不好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一向十分注重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尽量做到不罗嗦、不呆板,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我会特别注重倾听,然后就其精彩的地方大力表扬。现在看来,这一点也有利有弊。该怎样处理好这个关系呢?我想:当学生的回答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示范作用时,老师可着重表扬,其他时候还是少用为好。

沈老师“雨露均沾”式的评价所营造的“平衡美”,更利于课堂,利于学生。它既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相差不已的认可,保护了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如果老师总是大力地去表扬那些回答特别精彩的同学,必然在向其他学生传递一个这样的信息:你们的回答不如这个同学好。长此以往,课堂就会成为少数“优生”的舞台,他们垄断了课堂上的问答市场。而其他学生也因想到自己的答案有可能比不上那些优生,渐渐消磨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能做“沉默的羔羊”。久而久之,学生思维愈加懒惰,对自己的表达也愈加不自信,成了依赖型的学习者。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易在高年段出现“集体表达缺失”的问题症结所在。

我们的课堂应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不能培养少数优生来“主宰”课堂,而让更多的人做了陪衬,那是教育的失败。如果每个年段的老师都能做到激发并保护好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的好习惯,那么,就一定不会出现“沉默的大多数”。

[文章来源:教视网 https://www.sp910.com/article/3876.html 转载请保留出处。]

更多